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号 >> 大号资源 >> 正文 >> 正文

1988年徐州挖出一橄榄形炸弹,宋时轮上

来源:大号 时间:2023/7/9
激光疗法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30576.html

年年底,时年81岁的宋时轮上将,身体很虚弱,基本上处于休养状态,中顾委的工作不怎么过问了。

家人都力求为他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除了特别要紧的中央文件和重要会议,一般不怎么让他过问和参与。

但是这天突然来了一份情况报告,引得老将军大动肝火。

他甚至一反常态,亲自要通总参兵种部的电话,愤怒地打了一通电话,他反反复复念叨着:给老子拆碎它,给老子拆碎它……

是什么东西触怒了老将军呢?

一、橄榄炸弹

宋老将军口中的“它”,是不久前徐州铜山县挖出的一枚炸弹。

年11月20日,铜山县张集乡农民在挖河清淤时,挖到地下三米,只听“当”的一声,铁锹在淤泥中突然碰到一个很硬的东西。

大家还以为挖到宝贝了,紧挖几锹把那东西挖出来一看,几个人哇得一声,赶紧都跑开了。

原来竟是一枚炸弹。

当地人赶紧报告派出所,派出所民警过来一看也处理不了,就报给了军分区。

这枚炸弹体型非常大,是个两头尖的圆柱体,就像一个大号的橄榄。长约厘米,直径33厘米,重量达公斤。

这么大的炸弹,而且是这种体型,一看就是航空炸弹。不像是军事演习留下的,自家军队不可能在铜山这人口密集区投掷这么大的炸弹。

要么是抗战时期的,要么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分区进行了专业鉴定,发现这是一枚美制航空炸弹,是一种杀伤爆破型重型炸弹。经对比相关资料,是年美国制造出来的炸弹,炸弹引信是MAR型。

那这么说,肯定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了。发生在年之后徐州地区的战争,毫无疑问就是淮海战役。

于是这枚炸弹很快被南京军区要走,专门保存起来了。

南京军区的前身就是华东军区和三野部队,打淮海的主力。

为了查清楚这枚炸弹的来龙去脉,南京军区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我军战史资料中对这种炸弹记录的不多,虽然可以大致确认是淮海战役中某场战斗投掷,但无法精确地确认。

出于严谨的考虑,军区找到位于南京市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民国时期资料。经过反复对比,终于找到一则可信的材料,给这枚炸弹的最终定位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份材料是国民党《中央日报》年11月17日发的一篇报道,部分文字如下:

标题:出击空军报告

据昨日(11月16日)第一批出击的空军返航报告:徐州东线匪军的攻势完全被粉碎,正向台儿庄以北、八义集以南溃退。蒋纬国指挥的战车驰至碾庄以北,邱兵团与黄兵团连成一片向匪猛攻……

空军在这个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四个大队的大部分力量集中于某地,其中包括B-24重轰炸机,蚊式轰炸驱逐两用机,P-51驱逐机,平均每天出动一百数十架。王副总司令(笔者注:国民党空军副司令王叔铭)原在北平负责指挥,星夜赶至此地,亲自调度,又从各军区调来一部分参谋人员,参与计划,于是由空军执行的大规模歼灭战得以展开。

当黄兵团与邱兵团尚未会师的时候,空军使用一种橄榄形的特制炸弹,杀伤力既大,燃烧力也极强,且爆炸声音巨大,有如山崩地裂,凡炸中之地,即成一片火海,匪军无法溃逃。

……

国民党这篇颠倒黑白、讳败为胜的报道,对战争真相的描写不值一哂,其真正有用的地方,在于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资料。

第一,橄榄形炸弹投入了淮海战役。

第二,国军在徐东阻击战也使用了这种航弹。

由此可以断定,铜山县(位于徐州老城区的南面偏东)发现的这枚航弹,就是当年国民党空军在徐东阻击战中投下的。

那为什么没有爆炸呢?

经技术人员鉴定,大概是炸弹投放时尾部的引信因为某种故障,不能及时打开,所以只是坠地,而且当时落地地点在河道淤泥处,炸弹软性着陆,没有摔坏。

这个消息在三野老战士和领导中传开,后来被宋时轮上将得知。

而宋时轮上将当时正是在徐东阻击国民党军的华野十纵司令员。

这种航弹,当时要了多少华野将士的命啊!

老将军勾起了当年的伤心往事。

二、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年11月,粟裕指挥华野发起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攻击,史书称之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心是消灭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百韬兵团当时从徐州东面向徐州城开进,企图与徐州部队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三十多万人的超级大兵团,让解放军老虎吃天无法下口。

中野、华野共同配合,中野在南面挡住前来援救的黄维兵团,华野在东面拦住黄百韬兵团,阻止国民党军实现诸部会合的战略意图。

国军徐州“剿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华野把黄百韬围住吃掉,于是派出邱清泉二兵团、李弥十三兵团,从徐州向东进攻,企图把黄百韬兵团解救出来。

粟裕派出一半以上兵力阻击邱、李两兵团。这部分强大兵力,既有正面阻击的,也有侧翼干扰的。宋时轮就负责统一指挥华野第七、十、十一共三个纵队,担任正面阻击任务。

用宋时轮的话说,这是一种死打硬拼式的战斗。

不能迂回,不能放弃阵地,不能规避敌人的强大火力……

十纵是华野最富有打阻击战经验的部队,人称“排炮不动,必是十纵”。

国民党军一交上手,就派上最强最硬的第二兵团第五军第师。

第五军和十纵是老对手,年粟裕沙土集之战,宋时轮就率十纵担任阻击任务。第五军善于攻坚、死战,年血战昆仑关,以进攻作战的方式,硬碰硬干掉日军第21旅团五千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五军,装备和兵力比抗战时更强大,因此,十纵在徐东阻击时,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与伤亡。

邱兵团第师上来就用23辆坦克作先导,向十纵82团阵地猛攻。空军飞机也来助战,后来那枚掉入淤泥中的橄榄形航空炸弹,大概就是此时丢下的。

82团对第五军也很熟悉,两家铁扫帚刷铜锅,家家挺硬,上来就进入搏命状态,不留一点余力。82团全团指战员等敌人炮火准备结束后,全都冲出工事,与敌人进行拼死战斗。打了两个小时,第师损失4辆坦克,丢下一片死尸退走。

当时情况紧急到什么程度呢?

23辆坦克组成强悍的进攻矛头,对准82团阵地一顿横冲直撞,徐东地区基本是平原,土地是典型的黄土地,仓促之间我军无法构筑坚强有力的阵地,根本无法阻挡这些坦克。

没有多长时间,坦克就冲到了82团指挥所附近。

如果打掉指挥所,那82团就全完了。

怎么解决的呢?

华野十纵自办的《前哨报》记载了生动的战斗情景:

全体指战员奋勇抗击,工事被摧毁了,站在外边打。敌坦克距团指挥所仅米时,团直参谋率侦察排在野外抗击,李参谋、马连长率特务连由阵地向正面迎击,团直所有步枪都与坦克搏斗。最后敌坦克终于被我打垮了,在我猛烈的炮火轰击中,敌4辆坦克被击毁了(一、三营阵地各击毁2辆)。敌人只好用别的坦克拖着被击毁的4辆坦克,像乌龟爬一样的拖了回去。

……

完成打坦克任务的是十纵二大队,笔者一时未查阅到这个二大队是什么单位,究竟是爆破二大队,还是反坦克二大队,广大军迷朋友们如有知晓者还望不吝赐教。

战后我军总结这个师的进攻特点说:

①敌攻击时机常利用拂晓与黄昏,攻击时首先以步兵隐蔽向我阵地前沿约米远左右运动,构筑工事,组织火力,行动保持秘密,夜间并未偷袭。

②在向我阵地未攻击前,敌炮火很少发射(最多发射数发试目标),怕为我觉察其企图。

③攻击开始,敌炮火先向我阵地前沿轰击,继向我纵深射击,再射击我左右翼阵地,接着轻重火器向我开火,敌复发射烟熏弹,掩护步兵冲锋。

④敌步兵运动时,开始队形用各个跃进,较有次序,距离我阵地六七十米远时,隐蔽不动,待冲锋号起,队伍就用密集队形一拥而上,不顾伤亡。

⑤敌士兵攻击精神差,除少数干部较顽强外,其大部均不愿为蒋贼卖命。

第师进攻不利后,李弥十三兵团第八军又发动了对十纵阵地的进攻,宋时轮亲自给守阵地的一营营长宋家烈打电话,命令他一定要打到底。

这是一个悲壮的命令。

一营坚决彻底地贯彻了宋时轮的命令,坚守阵地死扛硬打,其中三连原有多人,打到最后战斗兵几乎全部牺牲,只剩下文书、司号员、通讯员以及几个伤员,加起来只剩20多人。

但第八军也打得锐气尽丧,被打死打伤者多达余人。第八军悻悻而去。

这只是两个点上的战斗,其他阵地的情况大差不差。

双方在11月12日至22日十天内,一直持续不断地苦斗,邱李两兵团日均伤亡在一千人左右,打了12万发炮弹,每天平均1.2万发,每小时竟达到发之多。

我军将士就在这么密集的炮火之下用血肉之躯死死阻挡着。

三、惨烈的胜利

国民党军有什么战果呢?

每天前进只有1到2公里,最后战果是“南北不满50里,东西不满30里的阵地”(《宋时轮传》)

激战十日,我军也付出重大伤亡,宋时轮司令也在战后总结中说,不少部队存在被动死守的情况,导致伤亡增高。

具体数字是多少,至今已无法详查。从粟裕司令员的两封电报中可探知一二。

一封是12月31日向中央军委所上之《淮海战役中部队情况简报》,说“当碾庄作战进到一周(11月12日至18日)时,参战各纵队至少已伤亡达五千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潜台词是老兵基本打光了,粟裕在同报中说,济南战役俘虏的王耀武所部士兵,现在都称得上是老兵了。

另一封是11月20日的《粟裕、陈士榘、张震关于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兵团的部署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电报》中如此说:“部队旬余日来均已全部参战,伤亡不一,大致五千以上为八、九纵,四千以上为四、十三纵,三千以上为十、六、一纵,二千以上为三、鲁中南、十纵,千人以上为二、七、十一纵,(均因行动陆续作战,无精确统计)。”

无法精确统计,是因为部队一直处于即俘即补的状态中,实际伤亡数字到底有多少无法查知了。

综合来看,七、十、十一纵队中,因为十纵承担了最主要的阻击任务,付出代价最大。估计单十纵伤亡就达五千人左右,与七、十一两个纵队加起来估计有近万人。

十纵参战前共有二万九千七百二十八人,每个团的实际战斗人员约二千五六百,伤亡五千,几乎打光了两个团。

这个代价不可谓不大!

年宋上将重新听到有关当年淮海战役的消息,人到暮年,对当年的锥心之痛记忆犹新,老将军关照有关部门,务必拆碎。

兵种部接到这个消息,很理解老将军的心情,但是这种难得的战争遗留物品,是可以作为珍贵文物留存的,作为文物教育后人非常好,如果真的拆碎未免可惜。

后来工程兵学院的技术专家们提出一个方案,拆肯定要拆,建议把引信拆掉,把里面的炸药清除掉,保留一个空弹体,作为展览用。

兵种部领导专门到宋时轮上将家中,用温和的语气向老将军报告了考虑,宋时轮连连点头,说好好好。于是,这枚“橄榄弹”就这样保留了下来,成为那场尸山血海战役的默默见证者。

时光易逝,风云散尽。战争的阴云散去多年,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唯愿海晏河清,百姓平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