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为何选择了TU这类体积较大的直插式ITX机箱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笔者已经处于贤者模式两个月了,其实我1月就把TU装机折腾完了,当时亢奋了好几天,拿相机拍了好多照片留念,各种跑分和测试,留下了一堆素材。正当笔者兴冲冲地准备赶快来给值友们装逼一番时,一切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因为笔者陷入了人生思考——我玩ITX是为了什么?超20升的ITX机箱意义何在?我是不是给ITX套住了?
以上是半开玩笑啦,主要原因还是笔者太懒,加上年前年后事情有点多,笔者闲下来的时间有点不太想动脑码字,所以写文计划一拖再拖。不过我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我思考过的,而且在买前就纠结了很久,说实在要不是我有点舍不得换掉ZITX板子,比起换TU我可能会更倾向于重回ATX机箱。
总之,我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推荐TU这类20升级别的大号ITX机箱给大家,虽然TU产品本身抛开体积的尴尬,我用下来还是很满意的。
当然了,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我们敬爱的杰森黄先生。笔者显示器是4K的,手里的S从买来伊始就有点捉襟见肘,老黄30系显卡发布会里激情地吹牛,“——不变的价格2倍的性能”,成功让玩家宽容掉这代卡暴增的功耗,笔者也是被PPT吸引上树的一猴。
后面的故事就不说了,老黄,你把我们PC玩家当猴耍的好惨啊!
RVZ03上S散热都够呛,肯定想都别想了,笔者只能换机箱了,因为老黄耍猴操作,思考准备的时间倒是充足,我有幸在11月才捡到了一张影驰金属大师OC的漏,9月发布到11月这两个月时间里,笔者没事干就各种搜机箱(这么一分析,老黄这波原来在大气层啊,耍猴是为了让玩家能有充足时间找到满意机箱?)
其实坚持ITX能选的机箱就没多少,因为公版国内不卖,非公普遍又长又厚,长虽说已经限制不小了,但机箱厂已经被折磨多年了,产品设计中已经有经验了;厚是真要命,非公我映像里2.5槽的都没,最薄的似乎是华硕TUF的2.7槽,如果不对欢迎指正,普遍到三槽,甚至还有超三槽的,直接枪毙了大部分ITX机箱。
品牌量产机箱能塞进三槽长显卡的,直插设计的就没剩几台可以选的了,都要到20升这级别,但就算接受了20升的巨巨,也要看仔细了,比如20升的骨伽QBX可以支持35cm显卡,但并不能塞三槽卡。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NRP(魔方P)迷你机箱(ITX/带钢玻侧板/长显卡/支持水冷/免工具安装)
在考验下还能存活的品牌量产机箱里,首当其冲,大家喜闻乐见的酷冷NR,也到了20升(**,网上常见的18升说法是不算脚垫)。如果想缩体积,直插式的机箱只能选小厂定制的了,比如机械库F1,体积压在了12升,但这种必然要压缩CPU散热空间,机械库F1是限高,且很多塔式散热都得改方向才行。
笔者认为,为了塞核弹显卡机箱已经被强制消耗掉相当大的空间了,再压缩CPU散热空间让CPU性能受限,也不太协调,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都上了,再缩CPU总感觉有点奇怪,虽说3A游戏还是更吃显卡。
体积对便携性影响这问题上,笔者觉得存在一种临界值,过了显著不一样,并不是线性的。16升的分形工艺EraITX16.6cm的宽度应该尚能塞进标准登机箱里(行李箱宽度要在20cm以内),只大2升的乔思伯V10宽度17.4cm就很困难了,再大2升的NR宽度18.5cm就肯定没戏了,这也是这类大号ITX机箱尴尬的之处了。我感觉既然都得邮回家,干脆为了更好的风冷兼容性,破罐破摔选择了比NR体积还大,23升多的TU,反正我要毕业了,就折腾一次,也行吧。。。
笔者想到这里一度想再自暴自弃点,索性卖了全套重回ATX,后来还是克制住了。
坚持ITX的理由前面说了,主要是不太想换平台了,10代酷睿微架构还是Skylake那套,我的K真没觉得有换的必要;另外我仔细想了下,我也真没PCI设备的拓展需求,机械硬盘已经通过NAS外置了,ATX主板的拓展性对我就是浪费。
不选A4结构机箱的原因
相信看完前面,肯定有值友要问了,老华丝你都提乔思伯V10了,怎么就无视A4机箱了!A4机箱体积不香吗?笔者前面说了“散热风道本身欠佳,用再好的扇子也是白搭。”风道要好,首先要机箱本身风道设计底子好,原谅我在使用RVZ03三年时间内,对异型风道设计产生了偏见。
倒不是说异型风道就一定设计不好,而是要设计好有难度,因为硬件设计主流都是遵从intel定的ATX规范,直插设计的ITX机箱只是对ATX机箱的浓缩,看风扇位怎么留得很好判断机箱的散热潜能,异型风道设计厂商肯定吹得天花乱坠,才不会跟你说我这机箱就是个闷罐,具体咋样只能靠玩家自己体验了。
其实想破局,说起来也简单,就两字——上水,CPU显卡都上水,冷排上下摆,A4机箱的风道一下子就变得简单高效了。但冷排的规模受ITX机箱空间的限制,提不上去,都鲜有支持,笔者这些年个人体验下来,级别的成品一体水,别说IB-E,D15这种顶级双塔了,能不能打得过好点的单塔都是问题,老莱这期视频的实测可以印证的我观点。
当然分体水是得另论,上限可以很高,但是需要投入成本和精力以及装机难度跟成品方案也不是一个级别的,因此笔者从一开始就想在风冷的道路上油门踩到底,这也是我选TU的重要理由。
对TU散热设计的一些分析
LIANLI联力小犀牛TUITX机箱半侧透
可能现在为了市场就得这样吧,TUCPU散热限高都放到mm了,明显就是主要为风冷设计的,但是不管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