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号 >> 大号资源 >> 正文 >> 正文

北京老规矩大号与外号

来源:大号 时间:2025/3/9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www.yushiels.com/npxbb/npxbx/m/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在北京老规矩里,关于称呼中的大号与外号。

在北京土话里,大号就是一个人大名儿或是名字,而外号就是绰号。咱中国人的姓名,是门儿学问,讲究的是:姓、氏、名、字、号。在名字之外还有乳名、化名、笔名、艺名、绰号等等。

古代人对这些称号,都有着严格的区分及不同的等级分配,不可随意的称呼,否则就会犯忌讳。包括到现在如果我们想要与陌生人沟通交流,一般也会礼貌的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以及在一些场合的排名都是按照姓名笔画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

其中的这个“姓”:在最开始是被古人作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共同血统的族号,一般用于区分和其他的种族。“姓”的由来,一般也是根据各个种族部落所信仰的图腾来命名的。例如某个种族信仰龙,那么这个种族的族号则为龙,即姓龙。据古籍《春秋》所注,里面共记载的古姓有22个,其中有近一半的姓都带有女字旁,例如:赢、姜、姬等。故此可以推测出,“姓”产生于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下面来说说这“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用于区分的目的了,因此随之而来的便是“氏”的应用,其二者的关系为:“氏”是“姓”的一个分支,氏可以改变,但姓不可改变,例如,我们出生后名字可以改,但一般都统一跟随着父亲姓。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秦汉时期,自汉以后,“姓”“氏”二者合二为一,统一为“姓”,且只有贵族才会有姓氏。其中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这“名”的出现,相当于个人的私人代号,而姓氏则是大家所共有的。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当时人的个体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当人们发现名的便捷之处后,便开始人人都用“名”了。而人们日常所用的大名,都是自己出生以后,父母或长辈给起的。乳名呢,也就是北京人说的小名儿,是在大号之外单给起的。一般的小名儿,都是叫着好听、顺耳、带有一定的寓意。在旧时,老北京的医疗条件差,你比如老百姓生了五个孩子,到后来能活下来仨就算不错了,所以说给孩子起小名儿多以:石头、铁蛋儿、柱子、拴住、狗子、狗剩儿等,这些显得结实的物件儿或好养活的活物起名。如柱子的意思,就是希望孩子出生后能站得稳、立的住;而且即使站的住以后,还都害怕再没了,所以还要再能拴的住。而那狗比人要好养活的多,所以也就干脆有人被叫成了狗子。

现在的孩子也有起小名儿一说,但比原先的要简单,里面儿也没那么多的寓意。您比如说毛毛、乐乐、欢欢、婷婷等等,这就是为了图个好彩头。按照北京的老规矩,一个人的小名儿,只有家里人或一起长得的发小儿才可以叫,一般人是不能叫的。成人以后,要是再叫小名儿,等于骂人。古代的劳动人民,大都没什么文化,很多人起了小名儿,成人以后,也没在起字,这小名儿就一直沿用并被叫下去了。您比如明代的开国皇上朱元璋,最早的名字叫朱重八,因为其是农历的八月初八生的。而他爸爸也是个不识字的,其原名叫朱五四,也就是说是农历五月初四出生的。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郭子兴才给他另起了个正式的名字为“元璋”。

古代的人在称呼上规矩很多,前面我们已说,同辈人或下属对长辈和尊者,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那遇到上面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取的这个“字”,就是为他们预备的。按清代学者王应奎的解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故此这个字,也叫表字,它是古人在名儿之外起的别名。在《礼记?曲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开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而字”。它是一些有身份人的象征,并且无论男女只有在成年以后,方才有资格起“字”。

一般朋友或下属对你只称呼字,而不称呼名。起字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人们的尊重,以供人们称呼。例如在《三国》中,刘备作为上级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也一直称其为“孔明”,而不直接称其名。古人起字跟起名儿不同,起字主要是表示自己的美好德性,体现字跟名儿的关系。比如春秋末期颜回的字就是“子渊”,其意思为“回水,聚于渊”;而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字是“孟坚”,其意为“固与坚同属”;东汉权臣曹操的字是“孟德”,其取自《荀子?劝学》即:“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汉末三国时期赵云的字是“子龙”,来自《周易》即:“云从龙,风从虎”;张飞的字是“翼德”,即“飞跟翼”有关;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字是“士衡”,这“机与衡”都是北斗星宿的名儿;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字是“廷益”,其意来自“满招损,谦受益”。

您从这些古人的字中,就可知名与字的关系。字在古代,跟名同等重要,现在人常说的“名字”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古人除了名和字以外,还有个号。这号,又叫别号。起号的传统最早应始于周代。《周礼》对号的解释是:“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由此可知,号是名字的补充。在古时,能给自己起号的,多是在有头有脸儿的、文人雅士之间。这种称呼它的自由性比较大,您可以自己取,也可以别人赠号。而一般来讲,有号的人都是指比较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古代的文人多以号代替名儿,您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他写诗时,常用青莲;杜甫,号少陵野老,他常以少陵野老自居;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人们常称他白香山;现在我们熟知的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实际上也是他的号,他原名叫郑燮,字克柔。还有苏东坡,也都为号。

按老北京人的说法,名、字、号,都应该算大号,它们之间只是用法不同。现在人们的姓名起的都比较简单了,由于是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管理,不但字和号不能起了,而且起名也不能用生僻的字,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姓名越简单也就越好管理。所以北京老规矩里,什么人可以说字,什么人可以用号,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在大号之外,许多人还有外号、化名、笔名、艺名等,其实它们都属于号的范畴内。像什么化名,它主要是在革命年代,由于斗争需要而起的,以后就伴随终身。而提到的笔名、艺名,也是根据写作的需要而起的,如众所周知的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这些都是笔名。

外号一般是上学或工作以后,同学、同事根据一个人的姓氏、职业、性格、长相、高矮、胖瘦等元素相互给起的。您比如说这个人姓蔡,大伙儿就给他起外号为“菜包子”或“菜团子”;这个人是慢性子,干什么事腻腻歪歪不利索,北京人管这类性格的人叫“肉”或“面”,于是就有许多跟“肉”和“面”有关的外号,如“毛毛虫”、“面瓜”、“年糕”等。这个人长得胖,有人就会给他起“肥仔”之类的外号。总之,外号一般都带有调侃性质,如“白毛女”、“大衣哥”等。

有的外号对一个人的人品一针见血,如“周扒皮”、“南霸天”、“座山雕”等。但有的外号也含有对人格的侮辱,比如有人长得胖,给他起外号叫熊、猪、肥肠等;有人长得瘦,给他起外号叫干儿狼、猴儿、麻秆儿等。所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叫人的外号,除非是特别收悉的发小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北京人还喜欢以姓氏代替字号,比如王麻子剪刀、烤肉宛、小肠陈、爆肚冯、茶汤李、羊头马等等,这跟外号是两码事儿。但是按北京老规矩,您当着本人的面儿,不能称呼人家的字号。比如,您见到小肠陈的传人,不能问:“您就是小肠陈吧?”当然,您也不能向别人介绍说:“这位是小肠陈。”此时您应该直接介绍他的姓名和干什么的,当然在有些场合,如开会或搞活动时除外。

那好了,今儿呢就先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