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的春节,来得有点闹心,突发的疫情,使得原计划的福建长途自驾游,刚行进到第二站安徽三河古镇就被劝回在家自行隔离。那好吧,闲着也是闲着,那就继续我的国庆自驾游记系列,这次是“甪直”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甪直古镇!“甪”这个字念“lu,第四声”,与“陆地”的“陆”同音。甪直位于苏州东南18公里处,与苏州同龄,古名“甫里”,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走向酷似“甪”字,又相传有神兽“甪端”落住于此,故清代改成“甪直”。不过,我去过那么多江南古镇,如果论外表,几乎都一样,都是小桥流水人家,而各古镇所不同之处,就是它的“文化”,所以,如果你只是观景,那么去一个江南古镇就可以了,甪直并不是景色特别突出的,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那么慢慢走细细品,你会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江南小镇;
典型的江南古镇,小河弯弯,曲曲折折,乌篷船上的船工吱吱嘎嘎地摇着橹,岸边是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不禁想起了一首著名的江南古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老规矩,先看地图,古镇不大,和其他江南古镇一样,也是围绕着河流展开的,而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甪直并不是只有一条河流,所以,甪直也就其实并不“直”,可以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经意的一个转角,可能又是另一番天地哦!另外,整个甪直面积也就1.04平方公里,慢慢走,细细逛,半天也就足够了;
这就是“甪端”,甪直名字的来源处。看来看去,觉得是狮子+龙+犀牛的三合一,看介绍,说是“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寄寓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很厉害的样子;
与其他江南古镇一样,甪直古镇里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寄托了美好寓意的名字,这个是永宁桥,应该是永远安宁的寓意吧;
小河的一边是街市,一边是民居,通过各个小桥连接在一起,古代先民就把居住区和商业区划分得如此清晰合理,厉害啊厉害!
永安桥。甪直的每一座桥的样式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
沿河的民居都有石梯直接通向河面,在以前,淘米洗菜,汏衣涮桶,都依赖着这条小小的河流,当然现在的环境状况,已经不可能这样做了;
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的江南千年古刹,保圣寺。寺内古物馆里的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
保圣寺面积不小,里面还有一座小小的博物馆,它正式名称叫“古物馆”,我猜应该是实在太小了,没法叫博物馆才叫古物馆吧。可惜当天古物馆锁着门,无法进入参观,只是从窗外往里看,也就10几平米,没有几件物品,不看也罢;
就是它,可惜当天古物馆锁着门,无法进入参观,只是从窗外往里看,也就10几平米,没有几件物品,不看也罢;
知道这些是什么吗?我一开始以为是鼓呢,但看是石头做的,鼓不可能是石头做的呀!走进仔细一看,居然是宋代的“柱础”!从字面就能理解,它就是柱子的基础,支撑房子的柱子,都是矗立在它上面的,它有个正式名字,叫覆盆式“铺地莲华”。怪不得介绍说保圣寺有多年历史,果不其然!
走出保圣寺,边上就是叶圣陶纪念馆,是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旧址,现被列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是典型的灰瓦白墙的江南建筑,古色古香。叶圣陶墓也在馆内;
馆内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感兴趣的可以入内一观;
馆内巨大的千年古银杏树,两人都合抱不过来,如果到了深秋肯定会特别美;
继续在民居区里溜达,我不喜欢沿着河边溜达,都是商铺,卖的东西,说实话都是全国古镇“标准化产品”,我喜欢穿行在民居中,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甪直的先民将”城市规划“做的非常好,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区域,有商业区,文化区,宗教区等等,每个区域也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深宅就是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
典型的中国民居,我都能想象到俩老人坐在中间,下边一众儿孙叩头行礼的场景;
江南园林爱用竹,我觉得应该是节节高升的寓意吧?不过,江南园林以小巧精致见长,青翠的竹子点缀在各角落,的确会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来来来,带你们见识一下江南灶头,这种灶头在我小时候还是很常见的,江南农村基本都是这样的灶头,做饭炒菜都靠它(顺便说一下,用它做的猪油炒饭那叫一个香!),城市里的“老虎灶”可以说是它的商业版。老虎灶,类似于现在的锅炉房,专门卖开水的,一壶2分钱,85年以前出生的,应该对它都有印象吧;
江南多雨,所以江南的房檐都往外伸出比较多,一般都会长过打开的窗子,这样在雨天也可以开窗通风,且不至于让雨点飘到屋内;
哈哈哈!摆个姿势来个自拍!
餐桌。这种八仙桌,小时候我家也有。可惜,随着时代发展,几次搬家,都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这在江南类似于现在的客厅沙发,有客人来了可以坐在这上面一起喝茶吸烟;
走出沈园就到了河边,这河真够窄的,仅够一条乌篷船通行,这要是两条船“错车”可怎么办;
河水早已经没有那么清澈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去过上海周边的一些古镇(我清楚记得有乌镇,其他记不得了),当时的古镇,那河水特别清澈,当地居民都真的是用这个河水直接淘米洗菜的,现在再看,这河水,别说洗菜了,洗衣服都不行。唉!所谓有得必有失,经济发展了,环境必然会受影响,如何能做到两者的均衡,这是个世界难题啊!
进利桥。这名字也太直白了吧,哈哈哈!
如果你时间允许,坐上乌篷船,在老船工吱吱嘎嘎的摇橹声中穿行在古镇的小河上,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呢?
偶遇迎亲表演!虽然没明确说是表演,我觉得是应该是表演,不可能那么巧遇到当地人结婚吧,嘿嘿嘿!
迎亲的船只一艘接着一艘,新郎新娘穿着喜庆的汉服站在船头接受大家的祝福;
喂喂喂,新郎,给点喜庆的表情好伐;
紧随其后的是乐队,各种锣鼓乐器吹拉弹唱;
再之后的应该就是嫁妆了吧,看这一大箱子一大箱子的,嫁妆不少呢!在我小时候,我记得我们上海的婚礼,女方是一定要陪嫁一个马桶的,当然这个时候就不叫马桶了,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子孙桶”,寓意多子多孙的意思;
哇塞!又看见了就快消失的江南小吃:油墩子!
它是用一个类似于大号调羹的模具,底下铺一层面糊糊,中间放上萝卜丝,上面再盖上一层面糊糊,然后放油锅里炸至金黄,面糊酥脆,萝卜丝清香扑鼻,咬上一口,立即感受到夏天吃火锅,冬天泡温泉的舒畅与满足!
江苏.苏州.甪直古
走到王韬纪念馆时,恰逢下雨,别人都找地躲雨,而我却觉得,只有雨中的江南,才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韵味;
(江苏.苏州.甪直古镇)江苏.苏州.甪直古镇几百年历史的古桥,石阶已经被来来往往的人们磨去了它原来的棱角,斑驳的桥面,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江南人民的勤劳与汗水;
甪直还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甪直水乡服饰,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活化石,这里建有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还有专门的表演,可以近距离感受江南水乡的神韵;
古镇的东南角,是江南文化园,感觉这里并不是原来古镇的一部分,是现在人为建造的仿古建筑,因为建筑虽然是古建样式,但很明显,它“很新”,没有古镇应有的沧桑感和厚重的历史感。不过,把古镇历史文物馆及游客中心等附属设施放在这里,倒是非常恰当,这样能尽量减少对古镇文物的破坏;
江苏.苏州.甪直古镇江苏.苏州.甪直古镇江南是鱼米之乡,盛产稻米,特别是甪直这种稻米产地,更是稻米的交易中心,而大多数米行都会沿河而建,以方便稻米的运输。万盛米行,就位于甪直南市河的西岸。叶圣陶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是江南水稻田最常见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人力,用镶嵌在木链条上的木板,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灌溉农田。原理是很简单,但要踩动它并行成水流,那可是需要技巧的,并且是很考验体力的哦!比健身器材更能减肥,哈哈哈!
来来来,近距离看看这古人的智慧:木链条;
深深怀疑这木头做的链条,能有多大可靠性,是不是踩一会就坏了需要维修?
万盛米行现在成了农业博物馆,可以见到很多农耕用具,真实再现了江南的农耕文化。中间那个,广大70后80后农村娃应该都认识吧?对!打谷机(也叫脱谷机),就是把谷粒从水稻上脱下来的机器,由于效率低下,农用机械普及后,它也就迅速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
江苏.苏州.甪直古镇江苏.苏州.甪直古镇染布场,染好的蓝印花布就在这里晾干;
米行码头情景再现;
00:47最后看一下大家都关心的价格:古镇是全开放的,逛古镇免费,但其中八个小景点(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王韬纪念馆、万盛米行、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历史文物馆)是要单独收费的,联票78元,不可单独购买。我觉得,这8个之中,保圣寺、沈宅、万盛米行这3个是最值得参观的。游船的费用有点高,不过这个游船价格是一人价还是一船价,我忘了问了,有坐过的留言告知以解我心头之惑啊!
写在最后:
如果说惠山古镇以宏大见长,那么甪直古镇却以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深深的吸引了我。在多雨的季节,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走过青悠悠的石板路,听着独特的江南小调,最是委婉多情、细腻婉约的江南水墨画卷就在眼前缓缓展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