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如今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名字,而且每个人只有一个名字,我们现代人的名字就是姓和名的组成,但是在古代历史社会中,“名”和“字”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存在着区别。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其实就是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即现在所谓的学名、大名或大号。
《礼记·檀弓上》《礼记·檀弓上》规定:“幼名,冠字。”孔颖达注解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意思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分人的不同,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由他的父亲给他取名,以分别于他人;而等长到二十岁,要举行成年礼,这个成年礼称作“冠礼”,挽起头发,戴上帽子,表示成人了。成人之后就要受到尊敬,不能再直呼其“名”,因此要取一个“字”,而这个“字”由参加冠礼的正宾所取。
孔颖达在古代社会中,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必须以“字”来称呼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自称则必须用“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别人称呼他时,必须称他为“孔明”,而他自称时,则必须称“亮”,绝对不能反过来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白虎通义》“名”和“字”除了有区别之外,还有着非常有趣的关联。《白虎通义》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这个意思是说“名”和“字”的含义绝非毫无关联,而是有着相同、相近、相反、相承、相补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名之与字相比附”。就比如说岳飞,字鹏举,“飞”和“举”含义相同;杜甫,字子美,“甫”是对男子的美称,和“美”含义相近;还有孔丘,字仲尼,孔子生于山东曲阜附近的尼山,又称尼丘,“丘”和“尼”是相补关系,“仲”又点出了孔子排行第二。
《日知录》“名”和“字”在古代还有着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有些人的“名”和“字”完全相同。这个史料记载来自于顾炎武《日知录》,在他的《日知录》中有“字同其名”一条,其中一条说:“名、字相同,起于晋、宋之间。史之所载:晋安帝讳德宗,字德宗;恭帝讳德文,字德文;会稽王道子,字道子;殷仲文,字仲文;宋蔡兴宗,字兴宗;齐颜见远,字见远;梁王僧孺,字僧孺;刘孝绰,字孝绰……之类,至唐时尤多。”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古代竟然有人的“名”和“字”相同,实在是令人惊叹。古代人“名”和“字”的区分就是如此,虽然比我们现代人繁琐,但是却也是有着其中的含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