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蜗牛读历史!
只要是在辽宁沈阳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在盛京大西边的门外,有一座太清宫,可是却很少有人记得在老多年以前,这观院的后身曾有过一座鼠仙堂。
所以很多人听了一定会问,过去有狐仙堂、黄仙堂,怎么还有人修建鼠仙堂呢?
这就是一个在盛京城内流传多年的故事。
明末清初,再具体一点就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在盛京登基坐殿那时候。
关内兵荒马乱,连年荒旱,许多人见活不下去,便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带着妻儿老小,成群结伙闯关东。
在这些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年轻夫妻。
他俩从山东老家出来,刚走到锦州地界,媳妇就生了一个小男孩。
因为在男孩上边有个哥哥没有活下来,所以他爹娘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小二。
这小二刚降生下来,爹娘急于赶路,就把他裏的严严实实地抱在怀里继续往前走。
当时正是深秋天气,走着走着,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而且还下了一场大雨,小二他爹怕把儿子淋着,急忙脱下上衣给他遮上。
没承想,秋雨如霜,他爹着凉了,并且还病倒在了沿途的小店里。
他们是逃难之人啊,盘缠路费早已用尽,眼瞅着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
不久,小二爹便病死在逃难途中。
那一天,小二娘抱着不懂事的儿子,坐在丈夫坟前呼天喊地放声痛哭。
她数叨着丈夫生前与自己的恩爱、今后日子的艰难。
在场的人们傻傻地看着这可怜的孤儿寡母,每有一个人不落泪的,连老天爷都可怜他俩,顿时飘飘洒洒扬下了清冷的雪花。
好心的人们围上来纷纷劝解:“大妹子,人死了不能复生,小心哭坏了身子,顾全孩子要紧哪!”
小二娘一想:是啊!光坐在这里哭,不找活路,怎能保住丈夫留下的这点骨血呢!
于是她收住眼泪,在丈夫的坟前拜了几拜,咬紧牙站起来,抱着孩子继续往盛京走。
母子俩历尽千辛万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盛京城内,到这里四处一瞅,果真像传说的那样,大街小巷齐齐整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买卖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火红十分兴旺。
小二娘东瞅瞅西转转,见城里无处落脚,便找到大西边门外,在太清宫附近找到一间空闲多年、无人居住的小破房安下身来。
从这以后,她母大起早贪黑,背着孩子,提溜着破瓦罐子走街串巷,靠挨门挨户讨要一口口剩饭,拉扯孩子过活。
虽然说苦日子难熬,可它毕竟挡不住日头每天从东边出来,又到西边落下去。
转眼之间,小二已长到七岁了。
都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这道理可真是一点不假。
别看小二年纪小却很懂事,他从来不和房边左右家孩子吵架。
他每天跟娘出去讨饭,还不用娘背着,也不用娘抱着,不因为饿一点、凉一点就哭天抹泪吵闹,只是闷声不响地跟在娘身后走,暗中学习娘的一举一动,想再等两年自己长大一点,单独出去讨饭养活娘。
有时候赶上天气不好,娘就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
话说有一天赶上外面下雪,娘怕把他冻着,于是又将他留在家里自己出去了。
他娘前脚出刚门,小二后脚就学着娘的样子到近处讨要起来。
你还别说,那天,小二果真讨来不少,好一点的自己没舍得吃。
娘回来看见了,心里顿时五味杂陈,一把就将他搂在怀里哭起来。
从这以后,小二便和娘分头去讨饭。
那时,大西门里路北有一座“三盛源”粮店。
这粮店门市非常阔气,铺面整齐,四合套院子,石头狮子把门,高房大屋,飞檐走拱,清一色青砖小瓦,它是当时盛京城里数得着的大买卖。
每天从早到晚,来这里买粮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到这里卖粮的一拨跟着一拨。
那些卖羊汤、花卷、煎饼、豆腐脑的、卖糖球、大枣、瓜、果、梨、桃的小商小贩一家挨着一家,吵吵喊喊十分热闹。
小二担心这里的地痞流氓欺负他,每次出门讨饭都不敢从这前门经过,总是绕道从后大门走。这后大门虽然赶不上前大门热闹,却也不一般,等着往里送粮卸粮的大车一辆连着一辆,院中的粮仓左一排右一溜的摆放在那里。
后大门两侧虽然没有像前门那样威武的两只大石头狮子,却有着两块半人来高、四棱四角十分光滑的大石排列两旁。
十个小孩有九个贪玩儿。
小二见这石头挺有趣儿,每天早早晚晚,一有工夫就到这儿爬上爬下去耍。
天长日久以后,还真就玩上瘾了,觉得哪一天没到那石头上蹦蹦跳、坐一坐、摸一摸,就像缺点啥,心里别扭的不行。
所以,他除了遇到刮风下雨天以外,几乎是每天必到。
有一天,他从城里讨要回来走到这里,天已经黑了。
小二就把饭罐放在墙下,往手心里吐口唾沫,腾腾几步走到石头根底下想往上爬,猛然间抬头往上一瞅,吓得一伸舌头,见一位七八十岁、白头发白胡子、身穿灰缎子大袍的老头闭目合眼,四平八稳坐在大石头顶上。
小二暗中嘀咕:这“三盛源”粮店的老板可真行,天都这么晚了,还守在后大门怕小偷拿他粮食。
他一看玩不成了,只好恋恋不舍耷拉着个脑袋回家了。
话说头天晚上没玩成,趴在炕上总惦记这回事,这一宿觉也没睡踏实。
于是第二天早上天刚刚亮了,他就悄悄爬起来,拎着讨饭罐溜出门去,他想趁早晨没人的工夫,到那儿痛痛快快地玩一回之后再上街。
等他急急忙忙跑到那儿,往石头上一瞧,不禁垂头丧气,见那老头跟昨天晚上一样闭目合眼,四平八稳坐在那里,不由得心中恨道:老板哪,老板,你可真是个看家虎、守财奴,都这么大一把岁数了,也不怕大清早天冷风寒把你冻着。
唉,又玩不成了!
就这样,一连好几个月,那老头天天如此,这几乎断了小二再去那儿玩的念头。
又是一天晚上,小二从这里经过时已经夜深人静了。
他习惯地往那块石头上一瞅,这回可真乐坏了。
那老头今晚没来,活该我玩个痛快!
于是他蹦蹦跳跳爬到石头上,也学老头那样子,闭目合眼,四平八稳盘腿大坐在那里。
就在他玩兴头的时候,忽然听到“汪汪”的狗叫声。
小二赶紧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群野狗在撕扯着什么。
他出于好奇,从石头上跳下来跑过去,那群野狗见有人来吓得四散奔逃。
他慢慢来到跟前一看,心中喊道:哎呀,这不是天天坐在石头上看家守财的老板吗?他怎么酒气熏天地醉倒在这里啦?
你看他身上的大袍都被野狗撕破了,脸也磕出血了,身上的肉也让那群饿狗咬伤了好几块,周围还有醉酒吐出来的秽物。
小二心想:这老头可真怪,大老板出门也不带几个跟班。
天都这样晚了,他家里人也不出来找找。我要是往家一走扔下他不管,那群野狗万一再回来,恐怕他的老命就没了。
于是想到去家报个信,可是抬头一看,前门后门都关着,去叫门人家也不能搭讪我这个穷要饭的呀!
想来想去,干脆把他背到我家去吧。
小二想到这儿,弯下腰来,把那老头半拖半拽地背到家,叫开门。
小二娘端着个小油灯迎出来一瞧,问:“小二,你背的这是谁?”
“三盛源’粮店老板。”
“他这是怎么回事啊?”
“他喝醉了。”
小二娘是个好心人,急忙帮儿子把老头放在用破木头板子搭成的草铺上。
娘儿俩在他身边足足守了一天一夜。
那老头才醒过来,睁开眼便问:“这是哪里呀?”
小二答:“这是我家呀。”
“你是谁?”
“我叫小二。”
“我怎会躺在这里呢?”
“你已经醉了一天一夜了。”
这时,小二娘给他端来一碗温水,说:“家穷没有好茶招待,请喝一碗白开水吧。”
老头酒后正口渴呢,二话没说接过碗来,捧到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了下去。
他喝以后罢用袍袖擦了擦嘴,这才说出个“谢”字来。
抬头四处一看,这才发现这家真是穷到了份上了。
一间小房东倒西歪,土坯垒的窗户,麻袋片的门,阴暗潮湿,霉气味难闻,屋里的摆设是讨饭用的黄瓷瓦罐一对、打狗棒两根,一张破床还让自己独自占了一天一夜。
再回头一看小二母子,虽说是穿戴破旧,面带饥色,却能看出是憨厚善良之人,尤其是小二,长得虎头虎脑,憨直可爱。
老头看罢起身下床,叹口气道:“你母子二人如此清贫,却有这等热心,救下了老朽一命,日后我定当重谢。”
说罢深施一礼,辞谢出门而去。
一晃又是七八年,小二已长成一个身强力壮、膀阔腰圆的小伙子。
这时,他娘儿俩已不讨饭,靠小二到工夫市打短工维持生活。
日子虽然不宽裕,却也能混个一温半饱,能有件完整地衣服穿了。
这一天晚上,小二和娘吃过晚饭闲着没事,为了节省灯油,早早就关门闭户趴在炕上睡下。娘儿俩正在似睡非睡,蒙胧中忽然听见马车声,那声音由远而近,听车把“吁”了一声停在门前。
紧接着有人叫门:“小二,睡下了吗?”
“谁呀?”
“开开门不就知道了嘛。”
小二赶紧披上衣服,跑到门前拉开门门,他娘也急忙点上油灯穿衣下地。
待那人进到屋里,娘儿俩一看便愣住了,原来是几年前救下的那个老头。
只见他乐呵呵道:“转眼阔别数载,恩人好吗?”
小二娘道:“还好,请炕上坐。”
“不了,这么多年来,我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你们母子的救命之恩。今天来,想?把二位请到我家坐坐,能赏个脸吗?”
小二娘听了一转念,推辞道:“唉,那么点小事还提它干啥?深更半夜打扰贵府,就不必啦!”但顶不住那老头实心实意地再三邀请,只好走出门来。
到外面一看,那辆马车十分华丽,两匹红缨白马还嗷嗷直叫。
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穿戴整齐的年轻车把上前撩开车帘,将娘儿俩让到车上。
几个人坐稳,那车把摇动鞭杆,甩了个清脆的鞭花,便催动车马疾行。
娘儿俩坐在车里想往外瞧瞧到哪里去,可是,四周遮挡得溜严,啥也看不见,只听马铃哗哗,车轮隆隆,耳边呼呼风响。
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到了啥地方,当马车停下,老头亲自撩开车帘,娘儿俩走下车时方才看清,这是一户好阔气的富贵人家。
高大的门楼上挂着一对宫灯,两只石头狮子把住黑油子大门,高墙顶上琉璃小瓦,东西两厢、正房门房灯火通明。
还有很多穿红挂绿的男女,全都笑盈盈地排列车前。
众人簇拥着小二母子来到上房落座,献上茶来。
茶罢,老头对小二娘道:“今天把恩人请来,想和你们商量件事。我有一个小女儿名叫玉翠,眼下刚满一十七岁还没出嫁,如恩人不嫌,让她到你家和小二结为夫妻,早早晚晚服侍你。”
小二娘听罢又喜又忧:她喜的是老头有良心,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肯把亲生女儿下嫁给咱这样的穷苦人;忧的是,虽说儿子到了成家的年龄,可手头没有半点积攒,富家女儿身子娇贵,到咱家能吃得苦,过得惯那有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吗?再说,穷家和富家门也不当,户也不对呀!这要是嫁过来,不就是拖累人家啦!
想到这儿,她欠起身来推辞道:“老人家,您的盛情…………”
谁知还没等她把话说完,老头好像知道她下话要讲啥,哈哈大笑,打断了她的话头:“恩人,你不就是自愧家贫有门第之嫌嘛,怕拖累小女吗?依我看,你那想法有点不通情理。恩人当初救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贪图报答,那叫诚心诚意;今天轮到我这儿,偏要实心实意酬谢,难道说只许你对我有诚心,就不兴我对你有实意吗?”
这番话把小二娘说得赞叹不已。
她心想:我要是再固执下去,就显得太不通人情了,便笑答:“人与人之间,难得像你这样坦诚,我是怕……”
“你还怕啥,是不是怕小女容貌丑陋配不上你儿子呀?玉翠,你过来!”
话音刚落,从屏风后面闪出一位姑娘,小二娘抬头一看,就不用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这姑娘长得苗条俊俏,好似天女临凡,把个小二娘乐得嘴张多老大,愣了老半天没合上。
小二呢?他生来就没长那心眼,当初只是想施恩,并没有贪图谁的回报,可是听娘说了半天也觉得有些道理。
可是他还是担心:咱小庙可不能奢求供那大佛,别看老头那样好,他女儿就未必随爹。咱家穷得叮当响,她为了遵从父命憋憋屈屈嫁到我家,万一有那么一天变了脸嫌弃咱,摔摔打打闹腾我,让娘跟俺着急上火就不如打光棍了。
当他刚想到这儿的时候,听老头喊女儿出来,便不由自主地偷看了一眼。
谁知这一看不要紧,一看啊!心当时就被她给拽了过去,暗中夸道:我小二在盛京城里走街串巷讨过饭,到城外东跑西颠卖过工,见看过的姑娘无其数,怎么就没有一个能赶上她这样好看呢!
说她像画上画的,却比那画中美女美上百倍。
看她那羞答答的样子,不由得心里打鼓,脸像关公。
玉翠来到他们母子面前,给小二娘请了个安,娇羞地叫了声“娘!”
这一声好像把小二娘的心揪进了蜜罐。
小二顺着声音一瞅,正好和玉翠的目光碰个正着。
老头见了朗声笑问:“小二,我这女儿可是嫁不出去吗?你要是乐意就点点头。”
小二看看娘,娘笑道:“只要你俩乐意,我没啥可说的。”
小二听娘说,急忙把头慌乱地点了儿点。
这时只见老头轻轻一抬手,那院中厅前,鼓乐齐鸣,丫鬟奴仆鱼贯而入,摆上酒宴来。
那席面全是小二母子从来没见过的山珍海味。
酒席间,老头让他们娘儿俩不要为喜事准备什么,只要等他看准良辰吉日把女儿送过去完婚就是了。
就这样边吃边说眼看着鸡叫天明,老头便打发来时车马将娘儿俩连夜送回家去。
娘儿俩忽忽悠悠坐在车里,到了家中已是天亮。
娘瞅瞅儿子,儿子瞧瞧娘,以为是梦,但宴时酒香还在,这才相信是真的。
转眼又过了数日,一个初春月夜,娘儿俩忽听见门外人喧马叫,鼓乐喇叭齐奏,鞭炮齐鸣,急出去看,见许多人簇拥着一乘小轿落在门前,原来是老头送女儿完婚。
洞房花烛,夫妻恩爱咱且不表。
说那玉翠过门之后,真是对婆婆孝顺,对丈夫体贴,吃那粗茶淡饭,穿那粗布衣衫,并无半点怨言,每天早起晚睡忙里忙外很是勤快。
这一天晚上,玉翠对小二道:“你打短工受人支使还挣不了许多,白天时,我已和娘说好,咱不如开个小买卖吧。”
小二听罢苦笑道:“唉,哪来的本钱!”
“我带来些嫁妆,开个小杂货铺还是足够的。”
小二见有了底垫自是高兴。
于是次日早起便修整门面,张罗进货,忙了起来,第二天头上就正式开张营业了。
没想到,从这天起仅几年时间,小二家那买卖就越做越大,由开小铺到开丝坊,由开丝坊到开商行,在大西边门开了十多处大买卖,小二成了大西边一带头等富户。
他旧时名字早已经没人叫了,得了个大号“洪生”,他的商行也因此而得名“洪生商行”。
前面说过的大西门里路北那座“三盛源”粮店,到后来不知为什么生意冷落下来,就像老太太过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眼看着就要黄铺。
店老板只好忍痛出兑,玉翠听说之后便让洪生兑了过来。
这粮店到小二家之后没出半年,那买卖比旧时还要兴旺,成了盛京头号粮行。
要说日子不经不起过,真是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洪生娘早已故去,洪生和玉翠已子孙满堂,过了古稀之年。
这一天,玉翠对洪生说:“你已知道我家是鼠仙。当年,我爹醉酒,都怨‘三盛源’粮店老板。
他在难时,我家保他飞黄腾达。
他得意之后,便忘恩负义拆除了仙堂,弄得我全家老小无家可归,逼爹爹蹲在石上保他。
可那老板执迷不悟,恩将仇报,请人画符驱魔,将我家逼得山穷水尽,这样才对他这小人抱之以怨。
你对我全家有恩,不能与他相比。常言说,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我夫妻再好也不能与天同寿,恐怕双双去了之后,儿孙们会忘记你家之德、鼠家之义,不能好自为人哪!
我想修建一座鼠仙堂,要他们记住做人要做仁义君子才能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你看我这主意有道理吗?”
洪生听了不胜感慨,连连点头,第二天便命人采取上等砖石木料,雇能工巧匠在原住旧址太清宫后身修建了一座鼠仙堂。
鼠仙堂建成之后,玉翠曾带子孙去焚香叩拜多次。
一天,她说要回娘家探亲,当晚,还是几十年前那辆马车将她接了回去。
她走后不久,洪生将子孙召集堂前,道:“你们要好自为人,保存仙堂,按时祭祀,切记,切记!”
说罢无疾而终。
当时,有人看见他好像和玉翠在一起,坐在一辆红缨白马拉着的漂亮马车上,奔砖城里啥地方去了。
最后想说:做人要心存善念!施善,并不是图什么回报,否则就会成交易。一心向善,人也轻松,邪念也不会伴随自己,一生终将平安、正直、廉洁!
民间故事传说是民众的精神文本,也是民众教育、娱乐的重要形式。
一地一历史,一地一人文。
民间故事传说是了解和融入一地的最快和最直接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些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