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号 >> 大号优势 >> 正文 >> 正文

民间故事要饭小伙救老人,老人鞠躬就走,小

来源:大号 时间:2024/1/24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我是蜗牛读历史!

只要是在辽宁沈阳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在盛京大西边的门外,有一座太清宫,可是却很少有人记得在老多年以前,这观院的后身曾有过一座鼠仙堂。

所以很多人听了一定会问,过去有狐仙堂、黄仙堂,怎么还有人修建鼠仙堂呢?

这就是一个在盛京城内流传多年的故事。

明末清初,再具体一点就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在盛京登基坐殿那时候。

关内兵荒马乱,连年荒旱,许多人见活不下去,便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带着妻儿老小,成群结伙闯关东。

在这些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年轻夫妻。

他俩从山东老家出来,刚走到锦州地界,媳妇就生了一个小男孩。

因为在男孩上边有个哥哥没有活下来,所以他爹娘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小二。

这小二刚降生下来,爹娘急于赶路,就把他裏的严严实实地抱在怀里继续往前走。

当时正是深秋天气,走着走着,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

而且还下了一场大雨,小二他爹怕把儿子淋着,急忙脱下上衣给他遮上。

没承想,秋雨如霜,他爹着凉了,并且还病倒在了沿途的小店里。

他们是逃难之人啊,盘缠路费早已用尽,眼瞅着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

不久,小二爹便病死在逃难途中。

那一天,小二娘抱着不懂事的儿子,坐在丈夫坟前呼天喊地放声痛哭。

她数叨着丈夫生前与自己的恩爱、今后日子的艰难。

在场的人们傻傻地看着这可怜的孤儿寡母,每有一个人不落泪的,连老天爷都可怜他俩,顿时飘飘洒洒扬下了清冷的雪花。

好心的人们围上来纷纷劝解:“大妹子,人死了不能复生,小心哭坏了身子,顾全孩子要紧哪!”

小二娘一想:是啊!光坐在这里哭,不找活路,怎能保住丈夫留下的这点骨血呢!

于是她收住眼泪,在丈夫的坟前拜了几拜,咬紧牙站起来,抱着孩子继续往盛京走。

母子俩历尽千辛万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盛京城内,到这里四处一瞅,果真像传说的那样,大街小巷齐齐整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买卖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火红十分兴旺。

小二娘东瞅瞅西转转,见城里无处落脚,便找到大西边门外,在太清宫附近找到一间空闲多年、无人居住的小破房安下身来。

从这以后,她母大起早贪黑,背着孩子,提溜着破瓦罐子走街串巷,靠挨门挨户讨要一口口剩饭,拉扯孩子过活。

虽然说苦日子难熬,可它毕竟挡不住日头每天从东边出来,又到西边落下去。

转眼之间,小二已长到七岁了。

都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这道理可真是一点不假。

别看小二年纪小却很懂事,他从来不和房边左右家孩子吵架。

他每天跟娘出去讨饭,还不用娘背着,也不用娘抱着,不因为饿一点、凉一点就哭天抹泪吵闹,只是闷声不响地跟在娘身后走,暗中学习娘的一举一动,想再等两年自己长大一点,单独出去讨饭养活娘。

有时候赶上天气不好,娘就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

话说有一天赶上外面下雪,娘怕把他冻着,于是又将他留在家里自己出去了。

他娘前脚出刚门,小二后脚就学着娘的样子到近处讨要起来。

你还别说,那天,小二果真讨来不少,好一点的自己没舍得吃。

娘回来看见了,心里顿时五味杂陈,一把就将他搂在怀里哭起来。

从这以后,小二便和娘分头去讨饭。

那时,大西门里路北有一座“三盛源”粮店。

这粮店门市非常阔气,铺面整齐,四合套院子,石头狮子把门,高房大屋,飞檐走拱,清一色青砖小瓦,它是当时盛京城里数得着的大买卖。

每天从早到晚,来这里买粮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到这里卖粮的一拨跟着一拨。

那些卖羊汤、花卷、煎饼、豆腐脑的、卖糖球、大枣、瓜、果、梨、桃的小商小贩一家挨着一家,吵吵喊喊十分热闹。

小二担心这里的地痞流氓欺负他,每次出门讨饭都不敢从这前门经过,总是绕道从后大门走。这后大门虽然赶不上前大门热闹,却也不一般,等着往里送粮卸粮的大车一辆连着一辆,院中的粮仓左一排右一溜的摆放在那里。

后大门两侧虽然没有像前门那样威武的两只大石头狮子,却有着两块半人来高、四棱四角十分光滑的大石排列两旁。

十个小孩有九个贪玩儿。

小二见这石头挺有趣儿,每天早早晚晚,一有工夫就到这儿爬上爬下去耍。

天长日久以后,还真就玩上瘾了,觉得哪一天没到那石头上蹦蹦跳、坐一坐、摸一摸,就像缺点啥,心里别扭的不行。

所以,他除了遇到刮风下雨天以外,几乎是每天必到。

有一天,他从城里讨要回来走到这里,天已经黑了。

小二就把饭罐放在墙下,往手心里吐口唾沫,腾腾几步走到石头根底下想往上爬,猛然间抬头往上一瞅,吓得一伸舌头,见一位七八十岁、白头发白胡子、身穿灰缎子大袍的老头闭目合眼,四平八稳坐在大石头顶上。

小二暗中嘀咕:这“三盛源”粮店的老板可真行,天都这么晚了,还守在后大门怕小偷拿他粮食。

他一看玩不成了,只好恋恋不舍耷拉着个脑袋回家了。

话说头天晚上没玩成,趴在炕上总惦记这回事,这一宿觉也没睡踏实。

于是第二天早上天刚刚亮了,他就悄悄爬起来,拎着讨饭罐溜出门去,他想趁早晨没人的工夫,到那儿痛痛快快地玩一回之后再上街。

等他急急忙忙跑到那儿,往石头上一瞧,不禁垂头丧气,见那老头跟昨天晚上一样闭目合眼,四平八稳坐在那里,不由得心中恨道:老板哪,老板,你可真是个看家虎、守财奴,都这么大一把岁数了,也不怕大清早天冷风寒把你冻着。

唉,又玩不成了!

就这样,一连好几个月,那老头天天如此,这几乎断了小二再去那儿玩的念头。

又是一天晚上,小二从这里经过时已经夜深人静了。

他习惯地往那块石头上一瞅,这回可真乐坏了。

那老头今晚没来,活该我玩个痛快!

于是他蹦蹦跳跳爬到石头上,也学老头那样子,闭目合眼,四平八稳盘腿大坐在那里。

就在他玩兴头的时候,忽然听到“汪汪”的狗叫声。

小二赶紧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群野狗在撕扯着什么。

他出于好奇,从石头上跳下来跑过去,那群野狗见有人来吓得四散奔逃。

他慢慢来到跟前一看,心中喊道:哎呀,这不是天天坐在石头上看家守财的老板吗?他怎么酒气熏天地醉倒在这里啦?

你看他身上的大袍都被野狗撕破了,脸也磕出血了,身上的肉也让那群饿狗咬伤了好几块,周围还有醉酒吐出来的秽物。

小二心想:这老头可真怪,大老板出门也不带几个跟班。

天都这样晚了,他家里人也不出来找找。我要是往家一走扔下他不管,那群野狗万一再回来,恐怕他的老命就没了。

于是想到去家报个信,可是抬头一看,前门后门都关着,去叫门人家也不能搭讪我这个穷要饭的呀!

想来想去,干脆把他背到我家去吧。

小二想到这儿,弯下腰来,把那老头半拖半拽地背到家,叫开门。

小二娘端着个小油灯迎出来一瞧,问:“小二,你背的这是谁?”

“三盛源’粮店老板。”

“他这是怎么回事啊?”

“他喝醉了。”

小二娘是个好心人,急忙帮儿子把老头放在用破木头板子搭成的草铺上。

娘儿俩在他身边足足守了一天一夜。

那老头才醒过来,睁开眼便问:“这是哪里呀?”

小二答:“这是我家呀。”

“你是谁?”

“我叫小二。”

“我怎会躺在这里呢?”

“你已经醉了一天一夜了。”

这时,小二娘给他端来一碗温水,说:“家穷没有好茶招待,请喝一碗白开水吧。”

老头酒后正口渴呢,二话没说接过碗来,捧到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了下去。

他喝以后罢用袍袖擦了擦嘴,这才说出个“谢”字来。

抬头四处一看,这才发现这家真是穷到了份上了。

一间小房东倒西歪,土坯垒的窗户,麻袋片的门,阴暗潮湿,霉气味难闻,屋里的摆设是讨饭用的黄瓷瓦罐一对、打狗棒两根,一张破床还让自己独自占了一天一夜。

再回头一看小二母子,虽说是穿戴破旧,面带饥色,却能看出是憨厚善良之人,尤其是小二,长得虎头虎脑,憨直可爱。

老头看罢起身下床,叹口气道:“你母子二人如此清贫,却有这等热心,救下了老朽一命,日后我定当重谢。”

说罢深施一礼,辞谢出门而去。

一晃又是七八年,小二已长成一个身强力壮、膀阔腰圆的小伙子。

这时,他娘儿俩已不讨饭,靠小二到工夫市打短工维持生活。

日子虽然不宽裕,却也能混个一温半饱,能有件完整地衣服穿了。

这一天晚上,小二和娘吃过晚饭闲着没事,为了节省灯油,早早就关门闭户趴在炕上睡下。娘儿俩正在似睡非睡,蒙胧中忽然听见马车声,那声音由远而近,听车把“吁”了一声停在门前。

紧接着有人叫门:“小二,睡下了吗?”

“谁呀?”

“开开门不就知道了嘛。”

小二赶紧披上衣服,跑到门前拉开门门,他娘也急忙点上油灯穿衣下地。

待那人进到屋里,娘儿俩一看便愣住了,原来是几年前救下的那个老头。

只见他乐呵呵道:“转眼阔别数载,恩人好吗?”

小二娘道:“还好,请炕上坐。”

“不了,这么多年来,我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你们母子的救命之恩。今天来,想?把二位请到我家坐坐,能赏个脸吗?”

小二娘听了一转念,推辞道:“唉,那么点小事还提它干啥?深更半夜打扰贵府,就不必啦!”但顶不住那老头实心实意地再三邀请,只好走出门来。

到外面一看,那辆马车十分华丽,两匹红缨白马还嗷嗷直叫。

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穿戴整齐的年轻车把上前撩开车帘,将娘儿俩让到车上。

几个人坐稳,那车把摇动鞭杆,甩了个清脆的鞭花,便催动车马疾行。

娘儿俩坐在车里想往外瞧瞧到哪里去,可是,四周遮挡得溜严,啥也看不见,只听马铃哗哗,车轮隆隆,耳边呼呼风响。

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到了啥地方,当马车停下,老头亲自撩开车帘,娘儿俩走下车时方才看清,这是一户好阔气的富贵人家。

高大的门楼上挂着一对宫灯,两只石头狮子把住黑油子大门,高墙顶上琉璃小瓦,东西两厢、正房门房灯火通明。

还有很多穿红挂绿的男女,全都笑盈盈地排列车前。

众人簇拥着小二母子来到上房落座,献上茶来。

茶罢,老头对小二娘道:“今天把恩人请来,想和你们商量件事。我有一个小女儿名叫玉翠,眼下刚满一十七岁还没出嫁,如恩人不嫌,让她到你家和小二结为夫妻,早早晚晚服侍你。”

小二娘听罢又喜又忧:她喜的是老头有良心,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肯把亲生女儿下嫁给咱这样的穷苦人;忧的是,虽说儿子到了成家的年龄,可手头没有半点积攒,富家女儿身子娇贵,到咱家能吃得苦,过得惯那有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吗?再说,穷家和富家门也不当,户也不对呀!这要是嫁过来,不就是拖累人家啦!

想到这儿,她欠起身来推辞道:“老人家,您的盛情…………”

谁知还没等她把话说完,老头好像知道她下话要讲啥,哈哈大笑,打断了她的话头:“恩人,你不就是自愧家贫有门第之嫌嘛,怕拖累小女吗?依我看,你那想法有点不通情理。恩人当初救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贪图报答,那叫诚心诚意;今天轮到我这儿,偏要实心实意酬谢,难道说只许你对我有诚心,就不兴我对你有实意吗?”

这番话把小二娘说得赞叹不已。

她心想:我要是再固执下去,就显得太不通人情了,便笑答:“人与人之间,难得像你这样坦诚,我是怕……”

“你还怕啥,是不是怕小女容貌丑陋配不上你儿子呀?玉翠,你过来!”

话音刚落,从屏风后面闪出一位姑娘,小二娘抬头一看,就不用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这姑娘长得苗条俊俏,好似天女临凡,把个小二娘乐得嘴张多老大,愣了老半天没合上。

小二呢?他生来就没长那心眼,当初只是想施恩,并没有贪图谁的回报,可是听娘说了半天也觉得有些道理。

可是他还是担心:咱小庙可不能奢求供那大佛,别看老头那样好,他女儿就未必随爹。咱家穷得叮当响,她为了遵从父命憋憋屈屈嫁到我家,万一有那么一天变了脸嫌弃咱,摔摔打打闹腾我,让娘跟俺着急上火就不如打光棍了。

当他刚想到这儿的时候,听老头喊女儿出来,便不由自主地偷看了一眼。

谁知这一看不要紧,一看啊!心当时就被她给拽了过去,暗中夸道:我小二在盛京城里走街串巷讨过饭,到城外东跑西颠卖过工,见看过的姑娘无其数,怎么就没有一个能赶上她这样好看呢!

说她像画上画的,却比那画中美女美上百倍。

看她那羞答答的样子,不由得心里打鼓,脸像关公。

玉翠来到他们母子面前,给小二娘请了个安,娇羞地叫了声“娘!”

这一声好像把小二娘的心揪进了蜜罐。

小二顺着声音一瞅,正好和玉翠的目光碰个正着。

老头见了朗声笑问:“小二,我这女儿可是嫁不出去吗?你要是乐意就点点头。”

小二看看娘,娘笑道:“只要你俩乐意,我没啥可说的。”

小二听娘说,急忙把头慌乱地点了儿点。

这时只见老头轻轻一抬手,那院中厅前,鼓乐齐鸣,丫鬟奴仆鱼贯而入,摆上酒宴来。

那席面全是小二母子从来没见过的山珍海味。

酒席间,老头让他们娘儿俩不要为喜事准备什么,只要等他看准良辰吉日把女儿送过去完婚就是了。

就这样边吃边说眼看着鸡叫天明,老头便打发来时车马将娘儿俩连夜送回家去。

娘儿俩忽忽悠悠坐在车里,到了家中已是天亮。

娘瞅瞅儿子,儿子瞧瞧娘,以为是梦,但宴时酒香还在,这才相信是真的。

转眼又过了数日,一个初春月夜,娘儿俩忽听见门外人喧马叫,鼓乐喇叭齐奏,鞭炮齐鸣,急出去看,见许多人簇拥着一乘小轿落在门前,原来是老头送女儿完婚。

洞房花烛,夫妻恩爱咱且不表。

说那玉翠过门之后,真是对婆婆孝顺,对丈夫体贴,吃那粗茶淡饭,穿那粗布衣衫,并无半点怨言,每天早起晚睡忙里忙外很是勤快。

这一天晚上,玉翠对小二道:“你打短工受人支使还挣不了许多,白天时,我已和娘说好,咱不如开个小买卖吧。”

小二听罢苦笑道:“唉,哪来的本钱!”

“我带来些嫁妆,开个小杂货铺还是足够的。”

小二见有了底垫自是高兴。

于是次日早起便修整门面,张罗进货,忙了起来,第二天头上就正式开张营业了。

没想到,从这天起仅几年时间,小二家那买卖就越做越大,由开小铺到开丝坊,由开丝坊到开商行,在大西边门开了十多处大买卖,小二成了大西边一带头等富户。

他旧时名字早已经没人叫了,得了个大号“洪生”,他的商行也因此而得名“洪生商行”。

前面说过的大西门里路北那座“三盛源”粮店,到后来不知为什么生意冷落下来,就像老太太过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眼看着就要黄铺。

店老板只好忍痛出兑,玉翠听说之后便让洪生兑了过来。

这粮店到小二家之后没出半年,那买卖比旧时还要兴旺,成了盛京头号粮行。

要说日子不经不起过,真是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洪生娘早已故去,洪生和玉翠已子孙满堂,过了古稀之年。

这一天,玉翠对洪生说:“你已知道我家是鼠仙。当年,我爹醉酒,都怨‘三盛源’粮店老板。

他在难时,我家保他飞黄腾达。

他得意之后,便忘恩负义拆除了仙堂,弄得我全家老小无家可归,逼爹爹蹲在石上保他。

可那老板执迷不悟,恩将仇报,请人画符驱魔,将我家逼得山穷水尽,这样才对他这小人抱之以怨。

你对我全家有恩,不能与他相比。常言说,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我夫妻再好也不能与天同寿,恐怕双双去了之后,儿孙们会忘记你家之德、鼠家之义,不能好自为人哪!

我想修建一座鼠仙堂,要他们记住做人要做仁义君子才能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你看我这主意有道理吗?”

洪生听了不胜感慨,连连点头,第二天便命人采取上等砖石木料,雇能工巧匠在原住旧址太清宫后身修建了一座鼠仙堂。

鼠仙堂建成之后,玉翠曾带子孙去焚香叩拜多次。

一天,她说要回娘家探亲,当晚,还是几十年前那辆马车将她接了回去。

她走后不久,洪生将子孙召集堂前,道:“你们要好自为人,保存仙堂,按时祭祀,切记,切记!”

说罢无疾而终。

当时,有人看见他好像和玉翠在一起,坐在一辆红缨白马拉着的漂亮马车上,奔砖城里啥地方去了。

最后想说:做人要心存善念!施善,并不是图什么回报,否则就会成交易。一心向善,人也轻松,邪念也不会伴随自己,一生终将平安、正直、廉洁!

民间故事传说是民众的精神文本,也是民众教育、娱乐的重要形式。

一地一历史,一地一人文。

民间故事传说是了解和融入一地的最快和最直接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些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