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声喊你乳名
#梦里炊烟#作者:苏银东
“狗蛋儿唻——”
“三小儿唻——”
“换娣儿唻——回家吃饭啊——”
每当傍晚时分,一声声急切的呼唤声会准时响起在村头巷尾,声音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或轻柔婉转,或洪亮朴实,都是母亲们最原始、最真挚的歌唱。似乎心有灵犀,这种呼唤,总会及时传递到男孩儿女孩儿们的耳朵里,不论我们在村里还是村外,不论我们是在玩耍,还是做着什么。我们的每一顿晚饭,都是循着母亲的呼唤,被不情愿地拽回到饭桌上的。
庄户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实巴交,没有多少文化,个别念过私塾上过完小的就属于文化人了。为孩子们起名,大多还要求村上教书识字的先生。
其实对于起名,朴实的庄户人也自有他们的一套方法,且经验丰富老道。仔细考究起来,会发现其中也蕴含着大智慧。
按照序列起名,是最简便易行的。是男孩儿,就叫大小儿二小儿三小儿,或者大秃儿二秃儿三秃儿;若是女孩儿,则叫大妮儿二妮儿三妮儿,或者大丫儿二丫儿三丫儿……以此类推。也有姐妹俩叫做大俊二俊、大梅二梅;兄弟俩叫做大领二领、大奎二奎的。
对于属相,农村人有着天生的虔诚。以属相或生日时辰起名,不失为一种很聪明的办法。属猴的叫“申”,属狗的叫“戌”;属鼠的叫“鼠儿”;属猪的叫“圈儿”;属牛的就叫“牛儿”或“丑儿”;属大龙的,干脆叫“龙”“大龙”或“辰”,属蛇的,叫“罗儿”——在家乡,属蛇的也称“小龙”(龙发“罗儿”音)……孩子一出生,就被烙印上了属相的标签。懂相术的人,只要报出属相,他掐指一算,多大岁数火命木命,一说一个准。
当然,起名字的时候,老百姓更忘不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五行。金命的孩子,或者命里缺“金”的,多含有“鑫”“铁”“钢”“金”等字眼儿;命里缺“木”的,则离不开“木”字旁:森、林、树、木,不一而足;缺“水”的就叫泉、河、海、洋;缺“火”的,多含“焱”“炎”等字;缺“土”的,名字多叫“垚”或者“尧”。一个侄子与我同岁,据说一生下来就找算命先生来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水,为保平安一生,于是起名“井泉”,希望像井中的泉眼一样,汩汩流淌,永不干涸。有一个伙伴叫“林森”,据说就是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木。
以出生时的季节或节气来起名,也挺方便。春天出生的,直接叫做“春”“大春”或“立春”“春生”;赶上麦收前生的,就叫“大满”“小满”;生在春天,恰逢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孩子不妨就叫“春雨”。夏、秋、冬,露、雪、霜……一切皆可入名,自然妥帖,倒也省事不少。一见名字,不用问,就知道出生时的季节与环境,也不失为一种永久的纪念。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庄户人家最大的盼头儿。让它们走进过年时的对联,寄托着家乡人多少殷切的期望啊。“仓廪实”的美好愿望,当然也会体现在名字里:升、斗、囤、仓、库……哪一个名字里不饱含着丰衣足食的期盼?哪一个村庄里,不都有几个不同年龄的“满仓”“满囤”啊?
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期望与追求的。将这些愿望嵌入孩子名字中,使之陪伴一辈子,就是一种好办法。村子里,叫“如意”“吉顺”“平安”“福”“寿”“禄”“祥”的,大有人在。
鲁北老家有个风俗,希望孩子长命百岁,一生健健康康,就要给孩子起一个难听点儿的名字,越难听越好。据说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名字,能护佑孩子一生平安,无病无灾。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于是一个个“狗剩儿”“狗蛋儿”“见不上”“迷糊儿”“丫头儿”应运而生,纷纷加入了男孩儿名字的行列。一个壮壮实实的大男孩,却被叫做“丫头儿”,不知你会怎么想?女孩子们为祈求长命,也有叫“长记”“拴记”“留”“存”的。
女孩子的起名,充分体现了父母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子的名字一般多见:转儿,换,换娣,领娣,招娣,换生,换芸,换苗……村子里有姓王的一家,一连生了五个女儿,这“娣”那“娣”地叫了个遍,仍不死心,还是希望上天赐予他家一个男孩子,于是最小的女儿起名“等”——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等”来男孩儿。
女孩子起名的另一个特点,则与花花草草有关。桃花儿、杏花儿、荷花儿等家乡常见的花当然得地利之便,就连家乡并没有的梅、兰、菊、海棠等,也纷纷进入了女孩子的名字。秋菊、冬梅,梅兰、兰玉,每个村子里都有。有的直接叫“花儿”,比如春花儿、玉花儿。其他带“花”的名字更多——花玲、花喆、花然、花枝、花纬、花影、花粉、花篮儿……女孩子们的名字简直是花朵的世界,摇曳多姿,五彩缤纷。
除此之外,女孩子名字中多见“芬”、“芳”、“香”、“芝”、“娟”、“秀”等字眼儿,也显柔弱秀美之风。
当然,还有一家子的男孩儿女孩儿,连着起名的,更能彰显一定的文化水准。比如我二舅家四个孩子,依次叫文、武、双、全,而表妹正好叫“双”,恰到好处。我家堂兄弟四个按年龄大小分别叫做:照亮东方,堂姐妹四个则叫做:花枝叶果。从中也能看出父辈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大伯初中毕业,爹完小毕业,在当时都算是高学历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流行为女孩子们起“叠字”的名字,于是铺天盖地的都是“娜娜”“丽丽”“玲玲”“娇娇”“然然”“芳芳”……
这些土里土气的名字,一般是“小名儿”(乳名),父母、亲戚、乡亲们叫着叫着,七八岁了,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要另起学名,我们那里叫做“起大号”。上过私塾完小,有一定文化底子的家长,按照辈分能自己起出来;大字不识的家长,把孩子领到学校里,让村上教书的老师给起一个——这个学名,将伴随这个人的一生,外出求学、务工,相依相伴的都是它。而小时候曾经用过的“小名儿”,只有回到家乡,在父老乡亲、亲戚们中间,才会重新被叫起。
“小名儿”,也是游子们万般乡愁中的一缕。久违的相逢,其实不用千言与万语,一声“小名儿”叫出口,就能让人热泪盈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