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号 >> 大号资源 >> 正文 >> 正文

病死率1大号流感它的后遗症有多大

来源:大号 时间:2022/8/26

近期,网上出现了一种声音:“新冠致死率才1%,好点的城市还不到0.2%,它就是个大号流感,没必要过度防范。”这种声音在西方媒体的宣传中更是好像疫情就快去了一样,咱们,是不是也可以放松一点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西方所谓的“大号流感”,相信很多人对新冠都新闻都司空见惯了,什么致死率低,可以自愈,打完3针疫苗不会有大问题啥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先卖个关子,咱先科普一点概念。

疾病负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只有两个能排进最高级别的甲类传染病。它们分别是:“霍乱”和“鼠疫”,之前是3个,有一个后面被踢出群聊了,知道的小伙伴请在评论区或弹幕里告诉我答案。鼠疫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也都略知一二。咱们就聊聊另一个——“霍乱”

霍乱的主要表现是腹泻,没错,就是那种一直拉肚子停不下来的腹泻,主要致死原因就是身体体液与电解质的大量流失。无症状感染比例高达75%,重症比例5%。在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用什么来治疗这种疾病,所以得了此病便活不成了。每20个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死于年那次霍乱爆发,每30个波兰人中也有一个死于该病。因此霍乱病毒在哪个年代轻松的夺走了数千万条生命。但是在现代都医疗体系下,霍乱都病死率目前低于0.5%,而我国,应该是显著低于0.5%。这么一对比,霍乱和新冠二者的病死率好像差不多,但是如果发现霍乱病毒后两个小时内必须上报,并对患者进行隔离。那么为何致死率只有0.5%的霍乱,却能长达数十年霸占着甲类传染病的第二把交椅呢。

我们再聊聊下一名选手:“麻疹”,麻疹和新冠同为呼吸道病毒传染疾病,同样具备超强的传播属性,这货的致死率在0.1%-0.5%,即便如此,全世界对麻疹的警惕程度,可一点不亚于霍乱。那为何新冠的1%就被说成致死率低,是大号流感呢?看到这里,相信小伙伴们的心里已经逐渐明朗了。致死率低并不等同于病毒的感染危害性就小,用致死率来判定某种疾病的危害性,这套评定规范,本就是已经被淘汰40年的评判标准了,如果当时淘汰该评定标准的那帮人,知道自己早在40年所淘汰的评定标准,会在40年后被西方的政客重新拿出来使用的话,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这里,UP主摘抄了一段现代概念评定标准:指标单元,局限性大,不能反映伤残、早死、失能等对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现在对病毒疾病的防疫要求,早就有了全新的评判,又怎是单单致死率这一项呢。现代,世界上普遍以一种全新的名词:“疾病负担”来作为全新的判定标准。那么“疾病负担”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世卫组织里的该名词的概念解释:“疾病负担定义是衡量疾病、伤害和早死对社会和国家建设的健康和经济影响。某种疾病的易感人群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1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2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翻译成人话就是:“本来应该活的年数,病死后所损失的那部分再加上得病后没有死,但生不如死的那部分。”

总结来说就是以下三点:1、以致死率来判定疾病等级,在40年前就已经是被淘汰的老标准了。

2、即便是致死率约等同于流感,也会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

3、传染病的疾病负担比其他疾病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更难预测与控制。会占用更多的医资源

这张图是美国15岁-54岁人群的新冠感染症分年龄组的

Y轴为全死因死亡数的比例值,X轴所表示的是时间,不同年龄组对应不同颜色的曲线。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年的9月11日,45岁-54岁的年龄层,新冠所占的死亡死因比例高达35%。而同一天,美国的新冠感染症致死率为1.02%

虽然这玩意的致死率仅为1%,但同一天45岁-54岁的美国人的每个死者里就有35个死于新冠病毒。看到这,你还相信西方宣导的新冠只是大号流感打过疫苗就不怕的说法吗?

衡量新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压根就不看什么致死率。国际上通用的评定公式是

YLL=N(死亡数)*L(标准预期寿命)

咱也不用去算公式,算着算着,你们就都走了,UP主这里有一项死因顺位图来更直观的反应该数据的粗略数据程度。请看下图:

红色部分为美国病死于新冠病毒的死亡顺位数据,紫色为美国车祸的死亡顺位数据。看到这,你还相信新冠只是一个大号流感吗?

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有提到过疾病负担分为两部分,除了直接因病去世的YLL部分,还有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遗症”。之前我们所讲的都只是感染新冠后的死亡部分,但后遗症部分所要讲的,可远比感染死亡的部分要多得多。新冠可不是你治好了就治好了,它还会给你留下一个持续掉血的Debuff标记。诺手直呼内行,首先是国内数据:医院的位已出院病例中位数为59岁的两次调查回访,分别为出院后第六个月以及第十二个月的回访数据,6个月的数据中,有68%的人表示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症状,12个月的则是49%。主要表现症状为肌无力、疲倦、抑郁、焦虑、呼吸困难、失眠、脱发、关节疼痛等。值得一提的是,呼吸困难的后遗症表现从6个月的26%在第十二个月还上升到了30%。焦虑、抑郁的比例从6个月的23%上升至26%。看完国内数据,咱再来看看国外的数据:医学杂志四天王之一的《JAMA》在年10月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新冠病毒后遗症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的报告,里面包含57份研究报告,参与人数规模高达名既往感染者,中位数年龄为54.4岁,男性占比56%,79%在急性感染期入院,79%来自发达国家,这57份报告中,最长回访时间超过了天。其中超过54%的感染症在高危暴露一个月后仍有症状,55%的感染症在2-5个月之间依然留有症状,54%的感染者6个月后依然保有症状。症状主要体现为,肺功能与神经功能的失调、精神障碍、行动障碍等。

我们来看看各类后遗症的相关数据图,X轴为后遗症百分比,Y轴为不同症状与病征

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消化系统后遗症:

呼吸系统后遗症:

行动能力后遗症: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查阅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看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说了,这些数据都是重症患者的表现数据,不具备多强的代表性,别急,咱再看另一组数据: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收集了在年轻-中型成人新冠患者12个月后的后遗症一组数据。总计位轻中症病例12个月后的回访。其中有人仍然留有后遗症,占比53%。具体请参考下图,其中Y轴为各类症状,X轴蓝色为急性感染期症状,橙色则为12个月后的回访数据。色块长度代表发病比例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对新冠的后遗症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当然,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有个更专业的概念,这里,涉及一个专业名词:“发病率比值”,“发病率比值”顾名思义,首先咱们来聊聊啥是发病率,在流行病学里,发病率特指某段时期内新发生某种疾病人口比例,该数值的用途是测定发病风险。举个栗子,对0名风险人群进行一次为期两年的观察后,发现20人患上某种疾病,该病在该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人年,官方解答如下图:

简言之,发病率比值就是在队列研究中的其中一个组的发病率相较于另一个组高出多少倍。计算发病率的目的是衡量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了解得了新冠之后的人群再患其他疾病的比例比没得过新冠的人群患其他病的比例高出多少。具体数据,咱看图:

儿童和青少年新冠感染组出现其他任意续发疾病的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1.3倍,成年人为1.33倍。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西方部分国家保险公司已经发布公告:“不再免除新冠疾病的费用分摊”,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连癌症都有相应的保险覆盖,可保险公司却不再愿意将新冠纳入保险范围的原因是什么呢?

看到这,你还会怎么看待西方天天叫嚣着新冠只不过是大号流感这样的话呢?很多人觉得咱们现在的防疫成本高,但如果像西方一样,奉行所谓的群体免疫,那样的话成本更高。咱们现在只是对有疫情的地方进行隔离,流调,检测。如果放开会怎样呢?我国是个13E人口的大国,一旦放开,就咱们这个人口密度,到时候全国到处都是疫情,医疗物资极度匮乏会是怎样的处境?真到那一步,成本可不是现在可估量的,不信,你看看咱们的邻居。

祝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评论,转发,把我推荐给身边朋友,你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