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文言文《三峡》。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里的画圈的字你能打出来吗?或许你会发现,无论怎样在手机输入法中寻找,都无法找到完全符合的字形。
这就是因为这些字在现有的文字系统中并不存在。
不可思议的是,在短短50年前,我们的计算机能打出所有的英文,却无法写出一个中文的字。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半个世纪前的历史长河,解开这个谜团。
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虽然最初只用于计算,但随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展,商用计算机逐渐普及。年,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出现,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然而,这个标准码并不具备处理除英文以外的文字能力。
因此,对于汉字这种复杂的文字系统,当时的计算机束手无策。
虽然IBM和FORTRAN等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设计汉字打字机,但收效甚微。为此,人们纷纷提出两种极端的观点:要么舍弃汉字,要么放弃计算机。但这样做,将会让偌大的中文世界在互联网时代消失殆尽。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研究员出现了,他就是王选。
王选声称找到了彻底解决汉字进入计算机的方法。让我们回顾当时的情况,普通的计算机显示画面是由一系列点阵组成的,每个点对应一个二进制信息,无画的地方记零,有笔画的地方记一。
常用汉字甚至需要乘,大号字则需要0乘0的点阵。
巨大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当时计算机的存储容量。王选巧妙地提出了将汉字进行轮廓和参数分开处理的方法。像撇、捺、点、勾等不规则笔画,只需选取合适的关键点确定形状和位置,而对于规则笔画,则通过参数表示长度、宽度、笔锋和起始位置等信息。
这种轮廓加参数的方法使汉字信息压缩了到0倍,成功解决了存储难题,也为后来使用多种中文字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的大门被推开,汉字也终于进入了信息化的现代世界。
汉字信息压缩、机器词典建造、计算机辅助文本校对、汉语语音自动识别等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始能以更便捷的方式使用信息时代的汉字。数字化的汉字成为了每个人思想的延伸,汉字化的思想又组成了我们心灵的部分。
然而,时代的变迁也对汉字提出了新的挑战。
生僻字问题困扰着许多现代人。超过万人的名字中含有生僻字,导致他们在办理各种事务时遇到困难。不过,就像王选将中文带进互联网世界一样,如今也有一批人致力于将汉字普惠给更多人。
在新国标实施后,普惠体将进一步扩容,覆盖常用生僻字。我们的文化终究没有淹没于技术的洪流之中。让我们一同见证千年的新汉字,感受历史的璀璨与智慧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