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差一个零部件都没法生产”,李斌的这句感叹可谓是一针见血,而上海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中最难抛弃的一环。在汽车销量不断上涨的当下,工厂林立、各大产业汇集的上海却忽然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对于整体车市来说的打击可不小。
一、白名单出台,为复工保驾护航
疫情的突发不仅仅影响到了汽车产业链,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更是表示“上海如果继续不能复工复产的话,5月份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
在疫情面前,车企们只剩下了无奈与无尽。疫情阻止的不只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半导体和医疗卫生业同样被叫停,为了保证生产供给工作稳步进行,保证后续产能供给,工信部于近日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企业复工白名单,共计家企业,其中汽车及配套产业占到40%。
在“白名单”加持之下,4月18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开始逐步复工复产,部分员工即将进入闭环生产,由公司安排大巴专车接人到工厂,然后采取封闭隔离生产方式,目前所有的生产线只为ModelY的产量所服务。
此外,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整车、零部件企业在接下来将工作重心主要分布在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
经过了二十多天的停摆之后,上海产业链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开始了逐步的复工复产,但问题来了,按下恢复键的上海真的会有所好转吗?开始逐渐恢复的生产量真的能满足“嗷嗷待哺”的下游企业吗?此时举杯相庆,恐怕还为之过早。
二、恢复产能最高仅达30%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进了白名单,企业想要复工也没这么容易。
一来,车企虽然拿到了复产许可证,但社区管理人员未必认可,在“封闭隔离”的政策下,恐怕没有几个小区会同意居民外出上班,此外,一旦发生了扩散感染,社区也无法独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员工回到生产线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二来,在每日确诊不断新增的状态下,居家防范本身就是一件自我保护的最好措施,外患未平局势下,聚集、扎堆本身就带有着无限未知的风险,员工本身又有多少回到工厂工作的意愿呢?
三来、为了防范疫情感染风险,企业务必要对工厂进行定期消毒,同时车间内要实施隔离、无接触工作等,诸多措施坐下来自然不能和全盛时期的生产效率相比,复工虽然达到了,但产量却远远比不上从前,特别是那些大量依赖于人员操作的生产环节,更是产量稀缺。
据业内人士猜测,按照当前的形势,下周估计都达不到30%的小规模复工率。
三、微小企业抗压弱、复工难
上述种种无疑是车企复工道路上的困难,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或许连复工都是一种奢求。
特斯拉、上汽集团之所以能快速进入恢复期,和其背后的资金和实力离不开关系,因为集团产业够大,所以能够确保人员的安全以及生活保障。可对于微小企业来说,如何给闭环生产的员工送饭或许都是一件难事,资金不足,物资稀缺,小型企业贸然复工要承受的压力可比停产多得多。
此外,一旦出现疫情扩散,无疑将由企业全权负责,很多下游小型工厂或许连盈利都堪堪维持,更不要说担责任了,而且为了减少风险必然要付出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诸多因素加在一起,便导致了“复工不如停产”的局面。
写在最后:
正如开头提到的那样,“一辆车差一个零部件都没法生产”,大企业固然有能力复产,但是生产零配件的小企业没有应对风险的能力,所以对“缺一不可”的汽车产业来说,目前的形势依旧无法满足所需,车企们想要额手称庆,怕是要继续等待下去。
大众转型的成效与困境
近日,首席财务官安特利茨(ArnoAntlitz)透露的包括“将多款燃油车阵容减少60%”、“不在乎销量和市场份额”等一系列的最新品牌战略,将大众汽车再次带到舆论中心。
本以为此番思考是大众汽车面对电动化转型路上的重重困难,以及中国上海、吉林等多地工厂停产导致的“谦逊”言论,但从其第一季度财报预估来看,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第一季度财报预告显示,大众集团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长了65%至9.9万辆。这一数据相比特斯拉,甚至比起宏光MINIEV一款车型都要逊色不少,但65%的增长幅度已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大众汽车这个传统巨头“大象转身”的初步成效。
从纯电车型的销量表现在回推到安特利茨(ArnoAntlitz)的言论,我们似乎明白了,或许作为一家年产销规模千万辆级别的老牌车企,大众汽车与很多偏重提升规模的企业不同,继续扩大销售规模早已不是它的重点,如何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并围绕新的商业模式匹配资源,进而打造核心竞争力,才是“大象转身”后的主要内容。
不过,虽然“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