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号 >> 大号发展 >> 正文 >> 正文

广发基金姚秋自下而上的非典型固收基

来源:大号 时间:2025/2/21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_zx/r4alm4i/

来源:点石投资

作者:朱昂

  我们对基金经理的   第一,他是-年保本基金时代的头牌选手。历史管理的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基金,从年3季度开始到产品终止的年2季度,每一个季度都实现正收益,年化收益高达20.58%,业绩长期处于同类产品第1名,管理期间最大回撤仅4.72%,组合年化夏普2.46。

  同时,他也是-年连续7年实现正收益的二级债选手。历史管理的新华增盈回报年化收益达到6.85%,最大回撤控制在3.50%以内,这样的成绩单,圈内屈指可数。-年间,他先后管理过4只保本基金和3只二级债基,每只基金均有不俗业绩。

  第二,他注重风险收益比,按照控制总风险敞口、适度分散的原则配置子类资产,自下而上进行中微观研究并自建股票池。在组合构建过程中,考虑不同子类资产的协同性并结合估值和基本面进行动态微调。

  第三,他是一个将大部分精力花在中观及微观研究上的“固收+”基金经理。姚秋坚信基本面的变化会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喜欢用“图谱”的方式,绘制成对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认知框架。

  姚秋手边常备的是大号活页记事本和一摞A4纸。他每年会记录下几百页关于行业或公司的信息,在他办公室角落的一块白板上,贴着各种各样手写的行业和公司“图谱”,上面布满了略显潦草的字迹和一些不太规则的符号。

  姚秋说,“我把信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长期存储在记忆里的,通常是很有冲击力的事件,或是一段时间反复思考的问题的结论,但这种信息只是少数;第二类是重要且容易忘记的,通常是短期一两周内发生的、直观易懂的且在自己原本比较熟悉的领域里的信息;第三类是在较为陌生的领域里,或者有些晦涩甚至反直觉的信息,需要加工、揣摩才能变得有用的信息。把信息落实到纸面,有助于提高信息质量,有助于进一步加工整理,也有助于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而有用信息之外的噪音,则需要尽可能屏蔽掉。

  那么,管理“固收+”产品的姚秋,为什么要保持这个习惯呢?在长达7年半的时间维度中,他又是如何在每一年都能带来稳健的绝对收益?

  自下而上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在“固收+”产品中,固定收益是底仓,在组合的占比较高。因而,大多数基金经理会将主要精力分配在大类资产配置和固收资产的研究上。但姚秋不是。经济学博士出身的他,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自下而上的公司研究和微观验证。

  相比大部分偏重自上而下的“固收+”基金经理,姚秋坦言,自己的工作方式更像一个股票型基金经理,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微观的个股研究上。他那一份厚厚的行业和公司图谱,成为了姚秋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姚秋认为,即便是自上而下去分析库存周期、行业周期,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微观证据做支持。最近几年,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较小,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策略,在组合管理中并不会经常用到,只是在某类资产出现重要拐点时会对组合带来贡献。

  从归因分析可以看到,股票投资是姚秋“固收+”产品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以新华增盈回报产品为例,年初到年底,股票部分贡献的收益占比超过40%,债券部分贡献的收益占比约50%,其余是转债、存款的贡献。

  在股票的选择上,姚秋的选股方式也带有明显的“股票基金经理”特色。第一,他强调精选个股,组合中有30-50只个股,超过70%的标的属于估值合理或者偏低的公司;第二,他注重投资的确定性,其持仓股票具有两个共性的特点:1)基本面的变化足够慢;2)基本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是可以预期的。

  姚秋认为,这些公司未必绝对估值低,但综合考虑成长性和业绩稳定性,相对估值的性价比突出,因而组合整体也会具有较好的风险收益比。

  从结果上看,姚秋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换手率都比较低,也符合自下而上选手的特征。

  风险管理的前提是价值判断

  对于一名“固收+”基金经理来说,投资目标会比传统的股票型基金经理多一个层次的要求——不仅需要给持有人带来超越基准的收益,还要控制好组合的回撤。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投资目标由获取收益和风险管理两个维度构成。

  那么,姚秋又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呢?他认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事前风控,这又牵涉到一个基金经理的价值判断能力。我们从三个小故事中,为大家展示姚秋的风控管理体系: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不承担“非对称风险”。姚秋在债券投资上,从来不做信用下沉,即便早些年份信用债有刚性兑付的特点。在他看来,信用下沉是“非对称风险”,一旦违约可能就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他的债券仓位主要以高等级无瑕疵的债券为主,为组合提供基础收益。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承担可控的风险。年底,姚秋看到股票资产有很明显的投资机会。当时,市场情绪恐慌,但从理性角度看,股票资产的性价比很高。这时,他把股票仓位从15%提高到了20%。回头看,年底维持较低仓位的产品,在年的结构性牛市,加仓动作也会“慢半拍”,不一定能给客户带来满意的收益。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标的的选择。姚秋分享了年的经历。当时正值“互联网+”概念火爆,他翻遍财报和研报,还是找不到令人信服的投资理由,于是想要找机会多听听公司的说法。

  每次与带有O2O标签的上市公司交流,姚秋都会问这几个问题:公司可预见的稳态盈利模式是什么,有没有得到验证?公司什么时候能实现足够多的现金流从而实现自我造血?一家公司管理层这样回答:“盈利不是公司所追求的目标,公司也并不在意内源性的现金流,过多的盈利和现金流意味着公司的业务已经成熟,那样就失去了投资价值。”这个回答一直印在他的记忆中。

  在那一轮“互联网+”热潮中,姚秋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后面的投资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划清楚一条界限:哪些公司是创造价值的;哪些是在毁灭价值。

  相比于事中和事后的风控方式,姚秋更看重事前风控,背后反应的是他对每一笔投资的价值理解。

  热爱阅读英文原著的深度思考者

  读书是许多基金经理的爱好,姚秋稍显不同的是喜欢读英文原版书,特别是知识性或思想性的书籍。他告诉我们,虽然读翻译版会比较省时间,但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损耗,可能会降低原著的价值,他更偏爱原汁原味地看一本好书。

  与其说姚秋像一个保守的“固收+”基金经理,不如说他更像一个价值型的选股者。他曾经在一篇投资笔记中分享过自己的投资世界观:“与其如旁观者般地对国运品头论足,或是在各色热点里厮杀,不如努力拓宽视野、打破定势,努力洞察人性且知行相随,潜下心、擦亮眼,摒弃伪价值,发掘真价值。”

  广发基金姚秋

  (来源:点拾投资,作者:朱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705.html